查看 481783 回复 1087

人在旅途【完稿,以后发帖在《DLS随笔》!】

  [复制链接]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跳转到指定楼层
分享到:
发表于 2014-12-26 19:36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9-6-14 08:31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人 在 旅 途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    自  序

       2011年五月初的一次“做社”, 老家的童年伙伴从各地赶来,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。我们喝酒、品茶、回忆童年,忆旧话新,有说不完的话语。由此萌发了写个人回忆录的欲望。
       人生如旅途,同行的有亲人、朋友,也有陌生人……
       旅途中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,每一处风景,时时给我带来美好的回忆;也总会让我深沉的思考!
       此回忆录分四个部分:第一部分成长篇;第二部分教学篇;第三部分生活篇;第四部分夕阳篇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目录【字数-页数】


  一、成长篇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二、教学篇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三、生活篇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四、夕阳篇

  01.老宅【2812-P1】  11.创办耕小【1276-P1】  29.父爱如山【1724-P6】    40.从头学起【2020-P23
  02.清晨【1318-P1】  12.文革代课【2460-P2】  30.我的母亲【2071-P6】    41.相逢是缘【2306-P26
  03.午间【1479-P1】  13.民办小教【1937P2】   31.养儿育女【2177-P8】    42.同学相聚【2628-P27
  04.夜晚【1393-P1】  14.首次进修【1397-P2】  32.创家立业【2294-P9】    43.玩股十年【2330-P28
  05.童年【2420-P1】  15.再次进修【1740-P3】  33.民风习俗【1768P10】    44.人口普查【1986-P33
  06.初小【1172-P1】  16.争先创优【1987-P3】  34.防震挖洞【1685-P11】   45.运动健身【1819-P34
  07.高小【1751-P1】  17.这十二年【1923-P4】  35.平安是福【2080-P12】   46.无法接受【2330-P37
  08.初中【1960-P1】  18.人生转折【1714-P4】  36.人情红包【1789-P14】   47.力不从心【1865-P38
  09.高中【2124-P1】  19.求实进取【1974-P4】  37.变化无穷【1772-P16】   48.情感说说【4018-P57
  10.回乡【1469-P1】  20.两个创建【2069-P5】  38.忆我三姐【1556-P16】   49.心系文苑【2499-P61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1.旅游略记【2511-P5】  39.盼望目送【1816-P17】   50.七十感言【2240-P65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2.光荣退休【1945-P5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3.读书藏书【1929-P5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4.书画收藏【1251-P5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5.师生联谊【3702-P6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6.两个讲话【1942-P6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7.喜看教育【1638-P6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8.梦回讲台【2568-P6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沙发
发表于 2015-1-14 18:44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5-10-1 10:01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第一部分   成长篇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人在旅途—— 一、老宅

      回眸人生,不由得首先忆起深埋在童年深处的老宅,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童年的美好。
      江南水乡,有个小村庄叫戴家堂。
      主要建筑物是一个三进四院堂的大墙门老宅。老宅屋顶上长满了瓦楞草,据说它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。人们戏说我们是拥有前厅后堂的大户人家,步槛高难进门!
      大墙门南面是一片比较宽阔的场地,前面是河,名叫清水河,那河真是名副其实啊,因为河水总是清澈见底的!大墙门沿河是用条石砌的石驳岸。
       大墙门第一进,九架梁五间:中间为墙门间,前面为六扇狭长的木门,后面是墙门垛,墙门垛上有“长发其祥”四个浮雕大字!墙门有两扇,很厚重,还有一根很粗的门栓。下面有两个青石门臼,有50公分高,56公分宽,20公分厚。它的正面是梅花鹿浮雕,侧面是万年青浮雕。步槛很高,有50公分。墙门东西分别各有两间房。
       第二进是大厅,也是五间。连接大厅的是东西各有个院堂,大厅前是一个似三间屋大的庭院,庭院地面是用长方形石块铺的。院堂面向庭院的一面是一排用贝壳镶嵌的木质格子窗。
      大厅东西各有一个厢房。大厅由中间三间连通而成。由四根顶梁柱,直径四十多公分,柱下是石鼓墩。屋顶拱梁交错气势不凡。大厅前门也是六扇贝壳镶嵌的木质格子门,两边是同样的排窗。大厅后面是十八扇长门,长门后面是一条很长的夹弄堂。大厅正中靠排门是一个长条形红木天然几。天然几上方曾挂过一张唐寅画轴,可惜此画不知何时不知了去向。大厅里有好多张方桌和太师椅,做工都很细致。天然几上方悬挂着一排神龛,里面排放着好多先辈的神主牌。
       第三进就是“后堂”了。在大厅后面也有个墙门垛,常称为塞门,结构同前墙门基本相同,有门垛,但没有题字,也没有青石门臼,当然也没高步槛,不过门和门栓还是一样的。连结前厅和后堂的还是东西各有一个院堂。也有庭院,叫后庭院,青砖铺地。不过院堂朝庭院各自开着的不是窗而是两扇木门了,因为院堂都做厨房用,砌着灶头。手艺好的泥瓦匠在灶山上画上美丽的图案。我曾在自家的灶山上画过水彩牡丹图呢!后堂五间,中间一间是大堂,上面有家堂神龛。大堂东西各有两个房间,房间和院堂都能相通。
      由大厅后的夹弄堂向东可来到“后场”了。这里,和后堂并列的有朝南的两座三开间房,东面有一排朝西向的五架梁屋子,后场前面有一条很长的围墙,在围墙的东端和朝西向的排房南端,有个结构较简单的后墙门。
      大墙门建筑群后边是大竹园,西面是一排小竹园。由竹林映衬,大墙门老宅古老中显出生机!
      大墙门外,围墙南面有朝南向一座五开间屋,还有朝东向的一排小屋。大墙门后门东面,还有前后两造三开间两院堂的屋子,大家习惯叫“东海”;大墙门西面也有两造三开间两院堂的屋子,叫“西海”。
      这个小村庄全姓戴,没一个外姓。
     大墙门内四个家族:其一,大南师 、根囡、老雪头 一族 ;其二,“老鲶鱼” 、“辣云师” 、桂福、桂兴一族;其三,戴小二家族;其四,“老赌精”一族。
      大墙门外两个家族:“东/海”:“老烟农” 、“老千” 、顺荣 、顺兴一族;“西/海”:“关仙”和“二二、三三” 一族。
     戴家堂人家,其实就这六个家族,我也说不清,或许本来就是一个老祖宗,一个大家族呢! 我出生在大墙门内,小时候,就生活在这大墙门内外!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初稿于2011-5-9,修改于2014-12-26 【未完待续】


    大墙门老宅于七十年代拆除,我在网上搜集了几幅类似它的图片以供大家欣赏:

       1.
大墙门门垛
         
1-1.png
   
      2. 似大厅及前面两边的格子窗
             1-2.png

      3. 似大厅的陈设

      
1-3.png

      4.
大墙门老宅屋顶上的瓦楞草
      
1-4.png

      5.
大墙门老宅的灶台
      
1-5.png

      6.
大墙门老宅后面的大竹园
      
1-6.png

          1-7.png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3
发表于 2015-1-14 19:06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5-9-13 10:45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人在旅途—— 二、清晨

      戴家堂东面是南北方向的雉浦江,前面是东西方向的清水河。
      天还没亮,雄鸡报晓声此起彼落,有远有近!东边刚露出晨曦,竹园里的鸟儿就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,谁都能想象出它们那种扑腾跳跃的欢快劲!
      最早起的是一些老人,他们步行三四里,是到镇上茶馆里去喝早茶的。其实也不完全为喝茶,更在乎的大概是在那儿,能边喝茶边拉拉家常,天南海北地说说山海经!他们往往在田埂上行走一大串,络绎不绝;脚步声、说话声、咳嗽声……时断时续!说起镇上的茶馆,叫戴家茶馆。方远颇有名声,过去镇上没邮局,邮件来往也大多在戴家茶馆。旁边一座桥也叫戴家桥。老板叫戴永兴,满脸落腮胡子。是戴家堂迁居到镇上的。遇到婚丧喜庆,戴老板还和戴家堂老乡们保持着来往呢!
      接着早起的是操持家务的女人们,各家的门陆续打开。当河面上飘浮着一层雾气时,或者河水结冰时,第一个驱散雾气的,或是第一个砸开冰面的,就是这些女人,淘米,提水,……那时的河水清澈,饮用水都是河水。人们戏说,哪个姑娘嫁到大墙门里,提水要过七道门槛,我家在后堂,细算一下,墙门间两道,大厅两道,塞门一道,院堂一道,院堂作厨房六道门槛。但若厨房在外房,即正房前隔出来的部分,那就得多一道门槛了,提水真的要跨过七道门槛了!
      烧好早饭的女人,开始好好梳洗一番。记得住在墙门间两边的两个女人,模样儿都很不错,两个人大清早把凳子端出来,一坐,把梳妆匣打开,用木梳把长长的头发梳理一番,用圆形的油面布沾上点油,以前用菜油,后来才有生发油,再梳,然后把头发绞成辫,再把辫盘成一个圆盘形发髻,然后插上镶玉的银簪,这里叫“盘盘头”,当时妇女大多是这种发型!这可谓大墙门的一道风景线!
      太阳升起来了,人们都起床了,孩子们也起床了。这是你会看到,大墙门前河边石驳岸边,有好多孩子在钓鱼,小时候我也会去钓鱼。我们这些孩子常自制钓具,到后边竹园里砍一根细长的小竹竿,取一枚缝衣针,放到煤油灯火焰上烧红了,用钳子把它弯成钩,再找根线连结竹杆和钩,钓竿做成了!再找一点面粉注水拌和捏成面团,取一点面团到鱼钩上,就能钓鱼了!用面团作饵只能钓小鱼小虾;有时,在泥地上扳开一块砖或一块石头,找到蚯蚓,用蚯蚓作饵,能钓到大一点的鱼。石驳岸边三三两两是钓鱼的孩子。我呢,是最蹩脚的一个,只能钓些小鱼小虾,最好的一次钓到了一条半斤重的鲤鱼。钓者的乐趣在于,在安静中等待,一旦鱼儿咬钩了,那内心会很激动,但又得准确把握拉钩的时机,一旦钓到岸上,看到鱼儿活蹦乱跳的模样,你会心花怒放,会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!
      有的孩子一清早起来去粘“知了”。夏天,“知了”在树上拉高了嗓音“知—了,知—了”不停地唱歌,用什么办法能捉到它呢?能!取一根长竹竿,用一根一尺来长稍粗一点的铁丝,弯成椭圆形,用细铁丝牢牢的固定在竹杆细的一头,这工具做成了。早晨孩子们拿着它去卷蜘蛛网,因为蜘蛛丝粘性强,要卷很多,蜘蛛丝卷得比较厚实了就成了。然后,在地面上往树上找知了,找到了,竹杆能够得着,就用这么蜘蛛丝网去粘,要轻轻的,但动作又要快,把网往知了身上一摁,大多能粘住。也有的竹杆头上直接粘上面筋丝,用它也能粘“知了”。抓住了怎办?有篾竹编的小笼子,就是放“叫哥哥”的那种小笼子,象拳头那么大,往里一放!就这么玩!………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初稿于2011-6-42014-12-29【未完待续】


       2-1.png

       2-2.png
     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4
发表于 2015-1-14 19:12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6-4-26 07:40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人在旅途——  三、午间

      盛夏,午间。河岸两边的几棵大槐树上的知了不停地鸣叫,此起彼落,互相呼应,一般听来似在“知——了,知——了”地叫;但听久了它们分明在唱“哟是度——哟是度——” 。越热,它们唱得越欢!
      中午最热,当时根本没有电,到哪里去避暑啊!
      首选当然是河里。墙门口那块场地,宽二十多米,门口到石驳岸大约有二、三十米吧!男孩子们,会赤条条的,从墙门口起跑,以很快的速度向河边石驳岸冲去,到岸边脚用力一蹬,奋力跳到河里,只听“噌”的一声,身子窜入河中,泛起一股水沫星,然后潜向远处,好一会才会露出水面,用手脸上捋一下,摇一摇头,把水甩掉,然后睁开眼,踏水看着同伴……顽皮点的男孩还会从河里起来后,湿漉漉漉的身体往泥地上一滚,象条大泥鳅,再往河里跳!当时男孩就是这样比赛谁跳得远,潜水久的!记得我学游泳时,被河里的碗片划破了膝盖,鲜血直流,至今左膝盖上还留着一个如小月牙形的伤疤呢!女孩子胆小,她们会穿着小兜兜坐在水站石上,身子一半在水里。胆子大点的用船上的坪基板作游泳工具,在河边学游泳。孩子们会在河里浸上一两个小时,直到手指发白皮发皱,眼睛发红,嘴唇发青,然后在大人的吆喝下才勉强上岸……
      其次是船舫里的木船上。江南农村河里靠岸边都有船舫。因为是木船,有一条船就得有一个船舫。船舫里的木船上是很凉快的。因为船舫象个小草屋子,但只有顶,四周是空的,至多挂上一排草帘子,非常通风。下面的河水有顶遮光也很凉的,所以在船板上坐着或躺着是非常凉快的,也是很惬意的!
      木船每隔二三年要让它上岸保养。小时候听到大人喊,大家出来拔船啦!大家都会出去帮忙,甚至正在吃饭的会马上放下筷碗奔出去。小孩子更是欢快的围着看看热闹,帮帮忙。船上岸保养一般在夏天,河水涨得高,船容易拔上岸。木船靠近岸边,当然不能在石驳岸边拔船。预先在运行木船的道上准备好一捆捆稻柴,船拔到那里,就有人往船底下填大捆稻柴。领头的打着号子,船两旁都是人,用双手扶着船舷,齐心协力往场子中心拉!船上岸先是仰放的,用两条木匠用的作凳在船底下搁好。上岸后的木船,先用刮刨刮去老油层,再要用石灰加桐油打成油泥子,用它填补船板之间的缝隙。还要准备铁锅倒入桐油,用木柴把桐油烧沸,然后把桐油涂抹在船身上,要几次!在烈日下曝晒几天,遇到雨天要用油篷盖严。几天后船要翻身,又会叫上好多人把船翻个底朝天,用同样的方法加工保养船的底部。一般用一个月时间,经过上油保养的木船黄橙橙油晃晃,光彩照人如新船!再召集大伙用同样方法把船送入河中。
      再有一个好去处就是大竹园。竹园四周还有大树。夏天的中午这里绝对热闹非凡。竹林里树荫下好多妇女端了椅子、凳子到这里来“做花边” 。解放初期镇上有花边社,发放花边让人加工。有被单、台布……印上浅蓝色的花纹图案,花边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呢!给你好多一尺来长的花边线,有各种各样的颜色,用绣花针依图案绣花,这里叫“做花边”,做掉一根线大概得三厘钱,一般一人一天做五十根线,最快能做百来根。也有把纺车搬到竹园里纺纱,纺一斤纱二三角,一般一人一天纺半斤,快手纺一斤。女孩七八岁就要学纺纱做花边了!一天能挣二三角吧!当时冰棍二三分一根,带鱼一角七分一斤……
      孩子们在竹园里玩耍,男孩大多会攀登竹子,那些粗竹子总是被他们爬得光滑溜秋,他们在这里比赛谁攀登得高!他们还会爬上树去掏鸟窝……还有一种玩法,选紧靠着的几根竹子,用绳子连结成网篮,这大多是哥哥结网,让妹妹享用,躺在绳篮里非常舒适!还有的玩“打官司”,就是两人各取几根蛤蟆干干草[学名车前草]相互绞着,谁的草断了就输了“官司”!
      午间的大竹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……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初稿于2011-6-17 2014-12-31  【未完待续】

       1、船舫
       3-1.png

      2、木船
       3-2.png

      3、跳水
       3-3.png

      4、竹园
       3-4.png

       3-5.png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5
发表于 2015-1-14 19:15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5-9-13 10:48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人在旅途——  四、夜晚

      夏天,吃过晚饭,墙门外那块场地可热闹了!
      过去农家吃饭用的小桌子,长三尺,宽二尺多一点,搬起来很轻便。晚饭后,家家把桌子搬到了场上,起码有十多张桌子吧!男女老小有的坐在凳上,有的坐在桌上……小孩子当然占有了桌子,坐着不希罕,喜欢躺着,这里叫“尖屁眼”,为啥叫“尖屁眼”,没考证过,我想屁眼尖了,坐不住只好躺了,或许这是来由吧!我也喜欢躺在桌子上,凝视着天上的星星,看到流星有点怕,怕星儿流到了棺材星里去,听大人说,看到这会倒霉的!看着天空中的云,一忽儿象马,一忽儿象人;一忽儿象棉花,一忽象瓦片……会带给你无穷的遐想!将近满月的几个晚上,星星似乎少了些,此时感觉天空是多么的宽广!
      墙门里外人家,十多张桌子,聚在一起,天南地北的侃,那才叫聊天!那时,我们最喜欢听“老雪头”讲东洋人的事,因为他亲身经历,所以讲得有声有色!但我记得最清楚的还是父亲讲的那件事:当时,这里大多数人被东洋人拉过夫,父亲也被拉去摇过船,当过一次差,东洋人会给一张路条。有一次父亲被抓,衣扣都已解开了,鬼子要枪杀他,情急中在衣袋里摸到了一张路条,才免一死!而“老雪头”会讲得很具体,会设置悬念让你急着往下听!所以,东洋人在小孩心中就是坏蛋和魔鬼!人们除了聊陈年旧事,当然也有讲最近的新鲜事!
      乘凉时,大人手里都会拿把芭蕉扇,这种扇子买回来后,妇女们都会用布条缝个边,用来扇风拍蚊。还有一种丝绸团扇女孩子很喜欢,而男孩子大多喜欢纸质团扇或折扇。拍蚊子发出的噼噼拍拍的扇子声也是很闹猛的啊!
      忙碌一天的男女有的还在河里洗澡。有时,“老雪头”和“老湘头”会在石驳岸边张罾网鱼。那个罾很大,有两米见方,用两根长的竹头交叉后撑住网的四个角,再用一根粗竹,一头系住罾竹交叉处,一头插进石驳岸石缝里。连结罾的交叉处系根绳索。隔一段时间牵动绳索把罾拉起来,如果有鱼虾就用“撩海”捞上来。能捞到大鱼,但也不是每次都有收获,有句谚语是最好的写照,那是“十网九网空,一网扑隆通”,“扑隆通”就是网到大鱼了!
      几个青壮年男人会在傍晚在河里打蟹洞。工具是一根直径六、七公分的毛竹,用火烤,把竹竿下半部弯成半弓形,根部装上一个锥形铁钻,在接近河底的岸边打洞,一个人潜入水底把握,其余三四个人,吆喝着一起用力往岸里打洞。沿河岸他们会打好多洞。以后水性好的男人会每天潜入水底,在这些洞里捉蟹。
      还有,晚上,会有人划着小木船,向河里掷蟹罾,这蟹罾很小,三十公分见方,罾上有一根绳连着一个草柴把,罾沉入河底,草柴把浮在水面上,他会在一条河里掷好多蟹罾。噢,罾上会系上蚌肉作饵。隔一段时间,捉蟹的会把一个个蟹罾用力以很快的速度往上拉,罾内有蟹是无法逃脱的。
      月色似银蛙声如潮的夜晚,是捕捉田鸡(青蛙)的好时机,捉田鸡人脚穿长靴,腰扎鱼簏,斜背着手电筒,手拿鱼叉,青蛙见灯光会一动不动,近者用手抓远者用鱼叉,以前没禁令,田鸡(青蛙)是农家和饭馆的美味佳肴。
      小孩此时也不会光躺在桌子上看星星和月亮。江南水乡的夜晚,会有好多萤火虫,孩子们最喜欢捉萤火虫,把它们放在小玻璃瓶里,瓶颈里系根线,把它挂在蚊帐里,夜晚,看蚊帐里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发出萤光,心里会多开心啊!
      再有就是晚上抓“童官娘”,抓了放在脚锣里,采些黄色的丝瓜花,放在里面,晚上它们会发出叫声,很好听!
      天气很热的夜晚,乘凉的人们,有的会把两张桌子一拼,上面扯上个蚊帐,干脆在外面睡一宿,直到“雄鸡一唱天下白”……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初稿于2011-6-30,2015-1-1  【未完待续】

          4-1.png   

          4-2.png

点评

一丁  好像月下君登记的出生年月是4月1日,如果是,我知道您是谁了。今天刚发现煌煌大作,待慢慢品来。可能我会选一些用于小报,您不否定,那我就做主了。  发表于 2015-3-24 14:21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6
发表于 2015-1-14 19:17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6-4-26 07:42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人在旅途——  五、童年
   
      农历1944年4月27日黎明,我出生在这个大墙门内。我的出生对于我的家族来说,绝对是个大喜事!
      我的父亲是从何家入赘到戴家来的。何家当时有三子二女,父亲是第三个男丁,而戴家有三个女儿,于是把我父亲被送到戴家做了上门女婿。在我出生前,何家老大生有一女,老大不久因病去世,老二结婚没多少日子也因病离开了人世,何家当时无男丁了!戴家呢,父母已连续生了四个女儿,老大夭折,老四送人。而我的出生,对两家来说,简直是如获至宝,喜从天降!我的父亲特别高兴啊,所以给我取名“宝儿” !
      记得我有个好婆,也就是奶奶,她不是我的亲奶奶,可她比亲奶奶还亲!她有两个女儿在上海,我父亲得了她家一间下房的家当,把她当亲人养老的。她总是时刻护卫着我,不让父母打我骂我……至今我还依稀记得,在她弥留之际,还“宝儿、宝儿……”的呼唤着我的名字,说我在竹园里,要我母亲快把我找回来……
      我的家境还不错,可以说我是在甜水中长大的。我出生时,戴家的好公好婆都不在了,但何家还有好公在。他是在镇上开肉庄的,当时镇上就此一家肉庄。我父亲是在肉庄收账的,所以猪肉没少吃!
      小孩子最盼望节日的来临,童年的我也不例外!农历十二月廿四,晚饭要吃汤团。吃过汤团看父亲“送灶”。“灶家老爷”是纸折的,印着一个人脸儿,面颊如切开的两爿红桃,下面是红红绿绿星星点点算是官服,折成长条形,还会在里面放进一点茶叶,供在灶山上,点上香烛,摆上水果糕点。孩子都喜欢看“谢灶”,其实盯着的是那两盆水果和糕点。大人往往会这样哄骗孩子,别老盯着“灶家老爷”看啊,不然你脸上会被他打上两个红团子印的,这样小孩才会耐心等待!最后,点上纸折的元宝,放炮仗,送“灶家老爷”上天,祈望他能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!这时我才会抓起供品好好品尝了!
      过年了,当然更是童年最快乐的日子!小年夜看母亲蒸糕,预先准备好糯米和更米,按一定比例搭配,淘洗干净,磨成米粉,不能太细了,看母亲拌糕粉,加糖水,然后放到蒸笼里去蒸,一蒸糕通常有用十多斤米,每年都会蒸好几蒸糕呢!
      大年夜,也就是除夕,这一天要隆重地祭祀祖先的,摆上酒盅筷子,焚香点烛,端上好多菜肴,摆上糕点水果,给祖先斟酒,一般要用上一个小时,中途要多次续酒。香烛到,一家人逐一向祖先跪拜并四叩首,最后焚烧纸钱,放炮仗送他们回去。
      接下去是一家人围座在一起吃年夜饭。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、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,此时,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,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。年夜饭之后,全家人开始守岁,共同辞旧迎新。守岁之时,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。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,保佑孩子平平安安。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!春节早晨,开门大吉,先放爆竹,叫做“开门炮仗”,它会从除夕下半夜一直响到大年初一早晨。爆竹声后,碎红满地,灿若云锦,称为“满堂红”。人们都喜气洋洋,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拜年祝贺新春。接下去几天是“跑亲眷”了,跟着父母东家吃到西家,当然也要吃到自家!
      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,更重要的还可以玩游戏,大家聚在一起可热闹了! 下面说说打弹子、叉铁箍,我童年时和伙伴们常玩的两个游戏:
      打弹子【玻璃球】:
      在泥地上挖四个酒盅那么大的洞,一、二、三洞成直线等距离排列,还有个老虎洞在远一点的斜边。大拇指是打弹子的“发射器”,弹子若依次进了头洞、二洞、三洞,再进老虎洞,然后可以去吃掉没能进老虎洞的弹子。打败了所有对手,你赢了!新的玻璃球表面很光滑透明,可“仗”打得多了,它就满身伤痕,不再透明,而是变成混浊的了。
      叉铁箍[gū]
      一个铁圈,一个铁钩。木桶坏了,箍木桶的铁圈,我们这里叫铁箍不难找到。然后另用铁丝弯个铁钩作为推手,便算大功告成。你要用铁钩勾住铁圈让铁圈滚动起来,自己也跟着跑起来,不过这铁圈可是很容易倒的哦!但练习几回,掌握要领就能学会,直至熟能生巧。  
      于是,小伙伴们招呼在一起,相拥结伴地在场上,“前抄弄堂后过路”满宅基地叉着铁箍疯玩,一时间笑声、铁圈撞击声此起彼伏,好开心哦!
      除此以外,还有有掼牌结结,还有丢贝壳;女孩子有上六房,跳绳,踢毽子……不过,不知怎么的,我总是玩不过我的同伴们!
      可也有胜过他们的,父亲就教我识方块字了。记得他用红色的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画书盒,有书本那么大,里面有十二个小方框可嵌入十二个方块字,父亲每天教我认字,我的记性不错,一天能认五、六个字,最多能记住十来个,所以后来我踏进校门就上了小学二年级,而且成绩也很好!
      尽管我颈上挂着银项链,项链下还挂着一把银锁,银锁上还有“富贵长命”四个字;还有耳朵上戴着有吊坠的金耳环,以保平安!但是童年的成长仍会磕磕碰碰的,我还是破了相!有一次,父亲要去做米,把稻谷掮到船上,而要用到“搪爬”,那是“而”字形铁制小工具,有四个铁刺装有竹柄的一种轻便农具。我当时很积极,在没人注意的情况下,帮父亲掮“搪爬”。正常的掮法是铁刺放背后,可我偏偏铁刺放前面掮在肩上。经过柴垛边,撞了一下,绊了一跤,脸朝地跌在地上,“搪爬”的一个铁刺,从脸颊穿破了喉咙,鲜血直流!出了这样的大事,一家人吓坏了,又急又乱,记得当时父母和两个姐姐,拿面粉大把大把的往我脸上涂……最后还是用船急送到常熟城里一家医院,由医生作了处理!从医院出来,父亲买了熏鱼,好香啊!可我喉咙口有伤口,再香再诱人也难于吞咽。至今我的右脸颊上还留着一个似香瓜子形状的淡淡的疤痕;我的喉咙口有时也还会感觉不爽!
      还有两件事印象很深:
      记得有年发大水,田里一片汪洋大海,我们小孩子坐在小木船里在田里划来划去,田里反正淹不死。小船划到“西海边”,那里有一曲尺几棵大树,树上结着红色花果,我们大家都说去看杨莓,其实不是……
      还有,在我们大厅里,开过一个抗美援朝的动员大会,有一个人我对他印象特别深,他是外地回乡的,个子很小,口音不同于大家,嗓门却不小,他高举拳头喊着口号:下下[xia hu]决心,参加志愿军!大会以后,本地有三位青年参加了志愿军!
      我的童年是快乐的、幸福的!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初稿于2011-7-12 修改于2015-1-4 ,再修改于2015-9-1 【未完待续】


       5-2.png           5-1.jpg

         5-3.png

         5-4.png

         5-5.png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7
发表于 2015-1-14 19:20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6-4-25 18:19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人在旅途—— 六、初小

      1951年,我踏进小学大门。解放初期,乡村小学大多利用寺庙做校舍。所以,我上的第一个学校——吴庄小学,就设在古墩庵,这里四周绿树成荫。一进大门,只见一尊弥勒佛朝南坐在当门口,他笑容可掬,腆着个大肚子,挺讨人喜欢的。两边是四大金刚,可有点吓人。弥勒佛背面朝北坐着韦陀。再进去是个宽大的院子,东北角有棵高大的银杏树,三个孩子手拉手才能环抱它的树干呢!再向前是大殿,这里佛象很多,可当时年岁小,走进去有点怕……
      教室是利用的东西两排厢房,东面的一块长方形大场地是学校的操场。
      因为父亲教了我识了好多方块字,所以我一进小学就读二年级了。这是个初级小学。
      记得我入学时校长姓邓,年纪不算大,可已脱顶了,头皮亮晶晶的。算起来和我家还有点儿牵亲带眷的,对我很好!过了两年,他调走了,来了个吴校长,他性格也是很温和的!
      有个老师是刚从太仓师范毕业的,叫戴勤,他是从戴家宅基搬到镇上开茶馆的戴永兴的养子,说起来又是我的老本家!记得他跟我们讲故事,一开始就说,“猫头鹰的故事真苦啊!”,因为他的口音跟我们有点儿不同,特别那个“苦”字,所以我们都学他这句话,于是半个世纪以后,我还是记得!午睡的时候,他坐在旁边监督,手里拿根木凳脚,有那个抬头了或者讲话了,他会用它在你头了轻轻“打”一下,可他从来都没给我来这么一下,尽管我偶尔也会抬头或和同学小声说话!
      有一次,有个姓邵的同学伙同几个同学去偷了蚕豆,煮了吃,被人家发现了!这件事为啥至今不忘,因为感觉很好笑!当时有个姑娘姓钱,刚去了南京亲戚家住了个把月吧,见了点世面,学了些南腔北调。那天,我们刚做完操,她站在高处,站在老师旁边,一手叉腰,一手指指点点,用“贰夹中”的普通话对着我们喊:“你们采蚕豆吗?你们检查检查看吗?”哈哈,那姿势那神情那语调,至今还会使我捧腹大笑……
      那个时候,真是宣传消灭血吸虫病的时期。清水圩是血吸虫病流行区,上面派来了工作人员,组织当地群众大张旗鼓地开展查螺灭螺运动。记得当时有个姓丁的工作人员,我年岁小很调皮,我叫他“丁螺丝”,他是年轻人,听我这么叫他,当然心里冒火了,就到处追我抓我,而我到处溜到处逃,呵,在我记忆中他没抓住过我!
      这个时期,农村也掀起了了扫盲热潮,老宅的大厅成了夜校。每天晚上,这里的汽油灯发出银白色的光芒,年轻人都聚集在这里学文化。记得人人有本冬学识字课文,民校老师叫朱金虎,他是个很帅的小伙子,白净的长方形脸,常带笑容,虽是个男青年,但女孩子都戏称他“金花小姐” !别小看这个夜校扫盲,好多人是在这里脱掉文盲帽子的!夜校也有娱乐活动,当时有放幻灯做宣传的,宣传血吸虫危害,宣传镇 压 反 革 命,宣传抗美援朝,宣传婚姻法……也有学跳交谊舞的,也使不少青年男女学会了自由恋爱……扫盲的同时也在扫除农村愚昧!
      上初小的三年,能记的事当然不止这些,那时读书可不象现在这样,我是轻轻松松读书,快快乐乐玩耍!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初稿于2011-8-102015-1-6 【未完待续】

       6-1.png             6-2.png

       6-3.png

   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8
发表于 2015-1-14 19:30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6-8-5 21:16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人在旅途—— 七、高小

      1954年,我告别了吴庄小学,来到淼泉中心小学读高小!
      走进这所小学,就是一片操场,后面是两排平房,每排四个教室,教师办公室和储藏室占用了前排两个教室。这里是四、五、六年级各两个班。低年级在操场东面朝东的几个教室。东北角是学校教师食堂,食堂西面是一个大池塘!
      校长叫张子才,矮个子,秃顶,但看上去很精干。他上我们体育课,人小嗓门大,下口令很威严,大家都有点怕他!
      我的班主任是沈顺贤老师,面貌真的有点儿象我的母亲,所以对她有亲近感。五年级下半学期,她怀孕了,是挺着大肚子来上课的。(后来我和她有几年成了同事,她的儿子也当了我的学生,这是后话。)
      有一件事把她气坏了:有一天,我和一个姓徐的同学上学路过车泾,那里有个球场,刚好有个篮球在那里,我和他就去玩,谁知一玩就过了上课时间,两人一合计,干脆不去上学了,在那里玩到中午,吃了身边带的饭,到放学时也就各自回家。那才是真正的逃学!瞒过了父母,可瞒不过老师啊!第二天,班主任把我俩叫到办公室,没让我们上课,被狠狠地训了一顿!那时的她生气了,真有点让人害怕了。我知道逃学不好,很爽快地认了错,教育一番后就放我俩进教室了!一个人犯错也是很难忘却的啊!
      那时上学是很艰难的!我家离学校有三、四里路,乡村小路,泥路,晴天还好,遇到雨天就惨了,身上背着书包,但没现在孩子们背的那么沉重,一手提着小筲箕,里面是饭菜,一手撑着油布雨伞,脚上穿着沉重的钉鞋,走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……那是十来岁的孩子啊!有一次,我刚走出大墙门,就在前场摔了一跤,衣裤书包一团烂泥,伞丢远了一段,筲箕里的饭菜撒了一地,好狼狈!但回家洗洗手脸,换了衣裤,整理一下书包,换一份饭菜,又走出大墙门,继续上学去!夏天、冬天,狂风暴雨、风霜雨雪,上学和放学路上对我们来说,也是一种磨练!
      六年级时,班主任生孩子了,来了个代课老师,至今还记得她的名字叫屈丽来。可能以前常做代课吧,感觉到屈老师课上得还真不错,所以对她的印象也较深。那时的老师大多是从城里来!
      我们要考初中了,来到城里,也到了班主任家,至今还记得她家的门牌号是西门大街80号,她是地主成份,我当时也只知道这成份不好,到文革时,从她的不幸中才真正体会到这家庭成份的份量!她和蔼可亲,循循善诱,是老师又似母亲!那次我们住在城里,好象是一个小学里。今生我看的第一部电影就在考初中第二天看的,片名是《夏天的故事》,记得内容是讲一个小学毕业生在农村大有可为的故事。
      说到我的同学,六年级时,我年纪最小,十二岁,可最大的十八岁!当时别的班有个女生和老师谈上恋爱了,我很小不懂事,总感觉到有点好奇!有情人终成眷属,他俩成功了!我们班里也有这种苗头,我也曾为此被坐在后面的大男生敲头皮,呵呵,真好笑!所以说,学生早恋也不是现在才有的,不足为奇!
      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,我家种几亩地,是水田,要用戽斗车水,我开始学车水了,前面是一根横档,脚下是几个车榔头,几个人同时踏着各自的车榔头,使车轴转动,再带动水车板,水车板把水带上来送到水田里。这个活很吃力,我年纪小有时会踏空,人吊在前面横档上,这叫“吊田鸡” ,然后看准了再踏,跟着节奏一直踏啊踏。头顶炎炎烈日,脚踏车榔头不停地转,汗流浃背。实在太热,有的老农会把裤子都脱了,把裤子两个脚管在腰里扎个结只挡住前面,这样可凉快了!哈哈,这叫“瞒前不瞒后”了!
      还有推磨。不是北方的那种推着转的石磨。石磨是一样的,但有个“丁”字形的牵磨架,最多可三个人同时牵磨,一个拗磨。我会帮着去牵磨,这也是很吃力的活,这才是真的磨练吧!
      有两件事也是记忆犹新:
      一是,住在墙门间西面那家的主人,当时有些人去任阳种地,他也去了,夏天,他在田里干活,大雷雨,他被雷电击倒,身亡!遗体运回家,放在大厅西面门口,衣服穿好了,可那个肚子胀得老高老高,这个印象很深!所以,晚上从外面进家,经过大厅我很害怕,会快步跑过去!
      二是,一天半夜,突然响起锣声,很急!还有嘈杂的人声脚步声,我被惊醒,大墙门的人都起来了!啊,东面火光冲天,还有哔哔剥剥的响声,好多人提着水桶向火光处奔去!原来是对岸张家茶馆着火了,因为本来是茅屋,所以几乎烧个精光!
      高小两年很快过去,等待我的又是一种崭新的生活!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初稿于2011-9-42015-1-8 【未完待续】

      这是淼泉中心小学创始人毛柏生夫妇
       7-1.png

       这是我读书时的淼泉中心小学校长张子才
       7-2.png

       7-3.png
   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9
发表于 2015-1-14 19:39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6-5-5 17:49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人在旅途—— 八、初中

      五十年代,镇上没有中学,所以,我只能到离家十二、三里的城里中学——常熟市中学去读初中了。这所中学,是一所完中,是常熟最早的公办中学,至今已有八、九十年的历史了。解放前即为苏南名校。
      校门不大,门卫有个钟楼。走进门卫往右拐是一排平房,大约有十多间。从东往西分别是教师办公室、总务处、校长室、教导处、贮藏室。往南是教学楼,最南边是大操场。学校四周环河!。
      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校长室里的那幅国画——陈旭轮校长的肖像,长须飘飘,红光满面,精神矍烁!他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爱国主义教育家,加上他的“三进怀仁堂,四见毛 主 席”光辉经历,更令人肃然起敬。
      1958年学校更名为常熟县中学,校长是张剑。
      我分在1班,初一班主任是音乐老师李家驷,后来李老师调走。初二开始班主任换了个女教师,叫蒋景贤,是个数学老师。她个子不高,脸部方正,有眼疾,烫短发。可能是我长大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,同样是女教师,和小学班主任沈老师相比,那种母爱的朦胧感觉找不到了,更多的是一种敬畏的感觉!
      初二时,只知道学校到处是大字报,说是反右派。语文老师吉天相就在那个时期在西门湾城楼里上吊自尽的,我们非常震惊!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形象,矮个子,微胖,脱顶。他和我们上古诗词课,用留声机放朗读唱片,留声机里那男中音带有磁性的朗读声深深地引吸着我,那时我学习的兴趣特浓!
      我是寄宿生,当时学校有两个宿舍,原是两个大户人家的私宅:缪家宿舍和丁家宿舍,分别是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。十二、三岁的我,远离父母,开始了独立生活!寄宿生大多来自农村,开始陌生,没几天就全熟悉了。大礼堂就是学校的大食堂,记得有八十多桌,以班级为单位,八个人一桌。我们每月膳食费8元,早餐是粥,中、晚餐是米饭,几个菜一个汤,伙食很好。当时给贫困的寄宿生发放助学金,分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等,每月分别为8元、6元、4元、2元,我一直拿到丙等助学金,解决了半个伙食费。贫困学生还能减免学费。读初二时,适逢大跃进时期了。那时农村人民公社有一个时期,实行“吃饭不要钱”,那是真正的“吃大锅饭”了。连我们在校读书的农村孩子也沾了光。大约半年光景吧,公社每月给我们寄来了伙食费,那时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真的无不从心底里赞美“人民公社好!”
      其实,这一时期,也没好好读书!伴随着大跃进、人民公社、大炼钢铁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,学校的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、全校师生迅速投入到大炼钢铁热潮中。校园内建起了一个个小高炉,似方桌那么大,开始了大炼钢铁,我们把旧铁锅砸碎了,把各种废铁倒入小高炉,居然铁水出来了,成了铁疙瘩,这就是我们炼成的钢铁
      第一学期,特别想家。而寄宿生一般每月只准回家一次,还得请假。我胆小怕事,每次请假怀着紧张的心情走进教师办公室,向班主任请假,一旦批准,心里就非常高兴,拿了准假条到总务处办退膳手续。周六放学后回家,步行两小时左右,到家了,见到父母姐弟,那种欢快情景历历在目;而星期天吃过中饭,又得依依不舍地离家返回学校。当时年纪小,不认得回学校的路,我就画了个路线图,至今还记得。有一次,很想回家,又没请到假。我和表兄同在一个学校同一年级,俩人决定星期天回家。一清早,也不知是什么时间,我俩结伴而行,将近李家堂,隐约看到前边灯火通明,而且那火好象在不停地转动,我表兄比我大三岁,他说是鬼火,别出声,快点走!我害怕得心在扑扑跳,加紧往前赶。到家还早,敲门,父母亲起来开门,还只是鸡叫头通,表兄和我在家睡了一觉才天明。那天下午回校走过那里一看,原来是一片坟地!猛然醒悟,凌晨看到的鬼火就是燐火。
      初中同学很多,大多记忆模糊了。但同座还记得:初一同座石杏珍,比较清秀,班长,没读完初中;初二同座范柔,长辫子,圆脸蛋,有酒窝,爱笑;初三同座黄宗飞,鹅蛋脸,说话慢条斯理,语调柔和;还有教师之女邵光迪,长得很美,常穿彩色格子外套;名医之女陶淑华,文静,圆脸;沈复兴,年龄最小,个子最矮,脑袋最聪明,活泼好动;还有邵莲珍、蔡时屏……
      最难忘我的同学陆庆中,高个子,胖脸蛋,大眼睛。记得初中最后一次考试结束了,我们如释重负,非常开心。我们一个宿舍有七、八个人,聚在一起吃了个大西瓜。不知是谁,提议去学校旁边的西门湾游泳,当时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去游泳的。可大家还是商定结伴去了。那里河面比较宽阔,三条水路汇集于此。但我们都会游泳,没有人会想到会出意外。我们在河里自由自在,蛙游、仰游、侧游、潜水……过了一会,可我们发现陆庆中不见了!我们开始急了,大家潜水寻找,哪里有啊,他不见了!我们喊救人啊!于是围观的人多起来了,校方也闻讯来人了,当时有几只渔船在,也开始了寻找,最终渔民把他捞起来!我们当时一点也不害怕,帮着抢救,口中西瓜呕出来了,河水泥水也吐出来了,但由于溺水时间太久,最终没能生还!事后人们分析,那里三水交汇, 河底下会有漩涡,估计身遇暗漩,无法摆脱!他的后事校方妥然料理了。我们几人免不了被校方严肃教训了一番,这也完全应该,这种教训会记住一辈子!
      初中毕业报考高中、师范、还是中专,我也不太在意,全听班主任指导!不过在考前,我和黄宗飞还是被美术老师挑选去试考了美专,还有邻班的邹广银和金月娥去考音乐专业学校!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015-1-10  【未完待续】


       1.校长陈旭轮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. 校门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3. 校园一角
       陈旭轮校长.jpg              psu (3).jpg             psu (4).jpg
     
      4. 毕业留影
       QQ图片20150110105351.jpg    

         8-4.png
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10
发表于 2015-1-15 10:55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6-8-13 20:27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人在旅途—— 九、高中

      1959年,我上高中,还是在常熟县中学就读。当时校长是张剑,62年毕业前夕,校长是庞学渊了。
      我被分在高一3班,原来初中同学有六个仍分在同一班。班主任呢,记得高一是陶蠡风,高二是戴正良,高三是蔡百鑫。
      那一年,刚平息了西藏叛乱,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,那时还只有广播,我们收听到了首都的阅兵典礼实况,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!
      那一年,1959年初秋,刚进高中,开学没几天,将近国庆节,南门坛上在拍电影《革命家庭》。故事的发生地在长沙,但是北影厂选的外景地是常熟。许多镜头要在南门坛上完成的。我们突然接到通知,要我们全班同学去做群众演员。
      我记得拍了两个场景:
      第一个是1926年北伐军进入长沙城,此地权当长沙城。
      北伐军的队伍浩浩荡荡走来了,群众纷纷涌上街头。“打倒帝国主义,打倒军阀,革命了!”人们奔走相告。辎重车队来了,鞭炮齐鸣。三角小旗、红缨枪跟着舞动起来……人们欢呼着就像过盛大的节日一样喜气洋洋。
      我班最高大的钱锦才同学,我们都叫他large,穿着士林布长衫,忙上忙下的搬长凳,虽然镜头中只是个背影。
      大部队从总马桥大街的远处过来,行进到牌楼拐角,然后西向转至摇手湾,真是人山人海!
      这时周莲在北伐军队伍里发现了丈夫梅清,一边不住的喊,梅清,梅清,……一边在奋力排开拥挤的人群,那人群中就有我,记得我穿的是直领学生装,尽管电影中看不到我,但当时周莲确确实实就在我眼前张望、呼喊着走过!也就是说我亲眼近距离地看到了电影演员于蓝!还看到了饰江梅清的演员孙道临、饰他儿子江立群的演员张亮……
      第二个镜头是土豪劣绅戴着高帽子游街。当时,拍摄停下来时,有人还要指指戳戳骂戴着高帽的坏人,演员把高帽摘下,笑看连连说假的假的,不要打骂了!
      我当了一次不出镜的群众演员!浩浩荡荡的北伐军、几千人的群众……都是由群众演员充当的,没有我们这些群众演员,哪会有如此壮阔的场面啊!
      刚上高一,在“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”的方针指引下、学校也养了猪,要我们去居民家门口倒泔水和拣青菜叶,我的搭档是顾志浩。可是,每次去,总象是去做贼那样惴惴不安!除此以外,我们还参加了“除四害”,去山脚下驱赶麻雀,那摇旗呐喊敲锣打鼓的热闹场面如在眼前!我们还下乡支农,参加扫盲活动,在矿石灯下,不顾那难闻的气味,教农民识字……
      现在我也偶尔想起那段青春岁月,当时能注重“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”,虽然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心理压力也挺大的,但对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      我上高中三年,真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!它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、程度最深、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,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。再加赫鲁晓夫逼债,对中国的经济困难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,宁可勒紧腰,忍饥受寒,也要还清债务。
      我们寄宿生大多来自农村。那时,农村刮过“放开肚皮吃饱饭”一阵风后,农民只有勒紧裤腰带,吃保命粮了。我家吃野菜,吃榆树皮,吃泔水脚,吃糠……糠也只有浮肿病人才能打证明买得到!在最困难时,家里人也会尽量照顾到孩子。尽管我们每月有32斤定量粮食,但母亲还是把糠省下来,炒好,留给我兄弟俩吃,这是最难忘的一件事!我们正在长身体时期,吃得下,有谁能相信,我回家一顿吃了一小面盆的南瓜面条,当然南瓜占一半以上比例!在学校我们去菜场买芹菜,放在热水瓶里泡上十来分钟,捞出来吃!家里有时省下一点点大米,我们会这样烧粥:抓一把米,淘净,放到热水瓶里浸泡,过半小时,再用一根筷子用线扎紧勺子,用它把粥捞出来,吃着半生不熟粥别有一番滋味!
      记得高二时,有一时期连续阴雨,农村麦子发芽霉烂,学校停课了,教室里全是晾摊着麦子,那股气味至今还记得。就在那年商品也凭券供应了。每逢节日会发糕饼、糖油、花生各种券,把这些凭券供应的食品带回去,一家共享那是最快乐的事!
      毕业前夕,我们开始了毕业留言。我怀着胆怯的心情把留言本放到校长办公桌上,哈,校长庞学渊在第一页上为我留言了!接着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留言了!接下来留言本在同学中互传也互相留言。有一位女同学为我这么留言:“生活,诱人的走向生活,它使我们对它充满了美丽的理想;生活,一首壮丽动人的青春诗篇,它将在我们笔下放射出万丈光芒!”我也给她留言了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。”她很美,圆脸、大眼睛、齐耳短发。平时不爱说话,我虽是语文科代表,但文才不及她好。她绝顶聪明,看到我的留言,自然明白了我对她的爱慕之意!于是,第二天开始,每天清晨在教室走廊里、在操场、在食堂边……处处留下了我们相会的足迹。而每次我们会交换一个纸条,是诗笺,诗中充满了浓浓的情意,她给我的是洒上香水的诗笺,至今让人记忆犹新!有个晚上,我俩一起去看电影,散场时细雨蒙蒙,我们共用一把伞……最终,看电影时被邻班同学发现了这一秘密,不过,当大家知道时,我们都已各奔东西了!
      高中毕业了,等待着我的是什么命运呢?……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015-1-13【未完待续】

       教学楼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大操场

       教学楼.jpg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psu (5).jpg

      团支部留影
       高三照片.jpg

       毕业留影
       马上用.png

       9-5.png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11
发表于 2015-1-15 11:16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6-4-26 07:50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人在旅途—— 十、回乡

      1962年高中毕业回到家乡。我没有考上大学,当年我校六个班三百多个学生,考入大学的仅36人。不是教育质量的问题,而是大环境所致。
      总结了“大跃进”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,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了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八字方针,工厂、学校,关、转、停、并,减少城镇人口,县中隔壁的师范学校就是在当年关闭的。
      回乡后的我,上正规大学不成了。当年有个江苏函授大学,不少人报名了,我也报了农学专业,有好多资料,也有定期授课的,学了一个学年,写了一篇结业论文《人粪尿与草木灰不能混合施用》,取得了《结业证书》。可以后文革开始了,连函大学习也就中止了!
      在校时我已写信回绝了娃娃亲。高中时的初恋给我来信了,说是母亲不同意,她很早就失去了父亲,家中还有一个妹妹,母亲希望她尽快找个男人,撑起这个门头。不久她结婚了!以后几年,我们还有通信。有一次她来信说她得了神经官能症,需要B12注射液,周边买不到。后来我托在上海医院工作的同乡买到了,我及时邮寄给了她。还有一次来信说她刚看了电影《女篮五号》感动得哭了,当时我没看过,不解其意……
      不知过了几十个年头,我上网无意中看到了这部影片,我认认真真看了几遍,我也泪流满面!我懂了她为什么哭了!影片描写了一对恋人,都是篮球员,他们曾经倾心相爱,因为家庭的阻挠,被人拆散,各奔天涯。直到十八年后,又偶然相遇,一对恋人之间久经压抑的感情,才得以重生。可我和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也没再见上一面!2005年高中同学首次聚会,她也没来,她在电话中对我说,她年老多病,别见面了,让我们彼此留个美好形象吧!以后的多次聚会她也没来过,这是后话!
      回乡第二年,有人开始给我介绍对象了,她是邻村朱家的一个姑娘,比我大两岁,是公社布厂的纺织工人,我俩从不认识到交往,直到谈婚论嫁……1965年春节我们结婚了!当年年农历十二月初二,我的第一个孩子——女儿出生了!有了孩子,家庭充满了活力,也更加幸福美满了!
      不久,我买了台缝纫机,买了两本裁剪书:一本是《普通服装裁剪法》,另一本是《服装裁剪与缝纫》。开始自学缝纫。孩子小时候的衣裤、帽子、书包……都是我裁剪缝纫的。甚至能为自己做衬衣、裤子,直至缝制棉衣!
      父亲为我的生计冥思苦想,一来想让我去学医,二来又想让我到任阳去教书。但都没付之行动。
      回乡那年,大队里要个团支部书记,叫我去了。其实哪有几个团员啊,个位数吧!我刚从学校出来什么也不懂。不过公社团委书记是教师出身,很讲得来。他姓孙,我们喜欢叫他孙老师,不象现在以职位称呼。他矮个子、大胡子,苏州口音,很好听。他热情地指导我开展工作。就在当年年底,我有幸参加了共青团常熟县第四次代表大会!
      当团支书是业余的,我当农民了!开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。早晨跟着大伙儿一起出工,白天在烈日下挥汗如雨,傍晚疲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,但一想到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,还是感到很高兴的。晚饭没什么新鲜吃饱就不错了。然后回到我自己的房里,点着煤油灯,开始看我喜欢的小说……
      我学会了平田,挑猪灰,撒草泥,挑秧,插秧,除草,施肥,割稻……不过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干活真有点累赘,特别是大热天,干活汗流满面,手上不干净,又不好擦,那个尴尬无法说!还有大热天在大竹园后面的农田里除草,太阳火辣火辣的,自己感觉到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……
      晚上,男女劳动力集中在大厅里,评工记分了,男劳力一般都评十成,女劳力八成,而轮到我呢,先静默,然后有人开口了提出给我九成,于是大家附和。在我记忆中,我从没被评过十成……我似乎很难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。
      就这样我当了两年农民。那段日子,我真正体会到了农民的无奈和艰辛!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015-1-14【未完待续】


      1.电影《女篮五号》剧照
       电影《女篮五号》剧照.jpg

      2.团代会留影
       QQ图片20150114091506.jpg

       10-3.png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12
发表于 2015-1-15 12:53 |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月下丝语 于 2015-2-3 10:53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第二部分   教学篇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人在旅途—— 十一、创办耕小


      1964年为贯彻执行“两种教育制度、两种劳动制度”,在广大农村大办耕读小学[也叫简易小学]。它专收不能入全日制小学就读的儿童,以大队为单位,半耕半读。有半日班或早、午、晚班,根据需要也有办成全日班的。主要学习小学的语文、数学等学科课程。耕读小学虽存在于历史的一瞬间,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在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      当时,公社团委书记分管文教,我是十大队团支部书记,又是高中毕业生,当时全乡仅有18个高中毕业生。起初协助辅导组先在我大队吴庄小学筹办半日制高小班。后来由于邻近一大队办耕读小学缺教师,辅导组要我去一大队办学。那个高小班由吴庄小学接管。
      耕读小学的创办离不开公办小学的支持,当时公办小学教师都挂钩大队,从找房子作教室到动员学额都参与,当时吴庄小学毕老师和尤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。
      我那所学校施教区是一大队南半段,北半段有一所东湖小学,一个女教师。南半段主要是沈家宅基和李家宅基。我采其谐音,给学校取名为胜利耕读小学。我这所学校是全日制的。大队部南有一间空屋作教室、设备因地制宜、因陋就简。课桌是几张八仙桌,一张八仙桌坐三方。凳子大多是自己家里搬来的。教师办公在隔壁大队会计室,但一般在教室里办公。
      一所学校,三个年级[一、二、四年级],十八个学生,一个教师,我,20岁;而四年级那个年龄最大的学生15岁!我刚踏上教育岗位,年轻,初生牛犊不怕虎啊!即使三复式教学也不怕!问老教师请教,看教学杂志,慢慢入门。“复式教学”最要紧的是精心细致地备好课。在课前设计好“动”与“静”这两个教学过程,“动”就是讲课,必须要做到“精讲”,深入浅出。“静”的时候,教师要布置和“动”相同时间的作业,让学生自己练习,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,掌握运用。
      一堂课45分钟,三复式的话,学生直接受到教学时间很少,至多二分之一,甚至三分之一或更少,教师只有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,才能弥补这个不足,但是又不能死抄死默。所以利用“静”的过程,让学生自学预习,先找出问题,当教师直接教学的时候,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似懂非懂的问题。复式教学中的学生倒养成了自学习惯,学习效率高。现在想来,复式教学才是真正的精讲多练啊!
      耕读小学业务方面由小学辅导组分管,有时也组织我们和公办学校教师一起搞教研活动。由于我肯学肯钻研,所以得到了辅导组领导的肯定,还要我上公开课,听课老师有15、6个,他们来自全县兄弟学校,得到了他们较好的评价!
      耕读小学学生一般比较淳朴,乐于助人。有一次,有个小孩不小心跌入河里,我的学生沈明元会游泳,他毫不犹豫的跳入水中把小孩救了起来。为此我还写了篇表扬稿《沈明元勇救落水小孩》,县广播站录用了此稿广播了,大队领导、社员、家长都夸这孩子好!
      我是由大队聘用的,记得工资是每月18元。第一年算了工资,40元买了个木壳的半导体收音机,当时蛮先进的了,农村很少人拥有!我在家时放在窗台上,把音量旋得高高的,我戏称是在“对外广播”,让大家享受!第二年算了工资,80元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,当时也算时髦的了哦!
      我在胜利耕读小学教了整整三年书!直至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!  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015-1-15【未完待续】


psb (11).jpg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psb (12).jpg

点评

醉得镜中花一朵  好想知道是哪一个女同学  发表于 2015-1-27 21:13
醉得镜中花一朵  62年,那时候男孩子的发型还是很时尚的呀! 感谢分享!  发表于 2015-1-27 21:07

35

主题

4

好友

5582

积分
来自江苏

初级守卫Rank: 6Rank: 6

13
发表于 2015-1-15 13:56 |只看该作者
月下老师,这样连载便于阅读与保存。
期待着。

203

主题

18

好友

1万

积分
来自江苏

斗士长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14
发表于 2015-1-15 14:01 |只看该作者
霜中兔 发表于 2015-1-15 13:56
月下老师,这样连载便于阅读与保存。
期待着。

谢谢你的指点,我明白怎么发贴了!

35

主题

4

好友

5582

积分
来自江苏

初级守卫Rank: 6Rank: 6

15
发表于 2015-1-16 19:57 |只看该作者
取一根长竹竿,用一根一尺来长稍粗一点的铁丝,弯成椭圆形,用细铁丝牢牢的固定在竹杆细的一头,这工具做成了。早晨孩子们拿着它去卷蜘蛛网,因为蜘蛛丝粘性强,要卷很多,蜘蛛丝卷得比较厚实了就成了。然后,在地面上往树上找知了,找到了,竹杆能够得着,就用这么蜘蛛丝网去粘,要轻轻的,但动作又要快,把网往知了身上一摁,大多能粘住。

呵呵,这我小时候也常玩的,还能粘蜻蜓呢!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法律底线不可逾越,网民应遵纪守法,不造谣传谣,文明互动,理性表达,共建诚信健康网络环境。

法律声明| 隐私保护| 联系我们| 关于我们| 手机版| 招聘精英| 广告投放| 注册找回账号
商务合作: |论坛信息客服:0512-52037268 |论坛微信客服:cs1816852351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零距离APP二维码